谢亭拜别处,景致每生愁。
客散彼苍月,山空碧水流。
池花春映日,窗竹夜鸣秋。
仿古一相接,长歌怀旧游。
参考译文
谢亭曾是谢朓与范云拜别之处,我每当看到这里的景致就不禁生愁。主客分离,已是彼苍明月;人去山空,只见碧水清流。池畔的杂花,映着春天的旭日;窗外的竹林,夜里像在金风抽丰中鸣个不休。我与前人息息相接,高歌一曲纪念谢公与范云的此地旧游。
赏析
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(753)李白游宣城时。首联写谢朓、范云昔时拜别之地犹在,目睹此处景物难免生愁;颔联浑括地写出了谢公逝世后亭边的气象,以彼苍、明月、空山、碧水组成坦荡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;颈联描写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夜的景物,个中寓有怀古情思;尾联写在怀念联想中,似乎依稀看到了前人的风貌。全诗表示了作者对人世友谊的器重,也表示了李白美妙的精力寻求和高明的志趣情怀。
“谢公拜别处,景致每生愁。”谢朓、范云昔时拜别的处所如同还在,诗人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难免生愁。“愁”字内在很广,诗人怀念前人而恨本身不克不及见到前人,渡过每一天却认为孤单,甚至由谢朓的才干、交游、遭受,想到诗人本身的受谗遭妒,这些意思都可能蕴含个中。
“客散彼苍月,山空碧水流”两句紧承上联“拜别”“生愁”,写谢公亭的景致。因为“拜别”,昔时诗人欢聚的排场不见了,此地显得天旷山空,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,空山僻静,碧水长流。这两句写的是面前令诗人“生愁”的寂寞。李白把他那种怀前人而不见的惘然情感涂抹在景物上,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妙的情况,似乎仍在等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,从而可以或许引起人们对于昔时客散之远景况的联想。这不仅是怀古,同时包括李白本身的生涯感触感染。李白的诗,也经常为他生涯中友人散去、嘉会难再而深致可惜,这表示了李白对于人世友谊的器重,而且也很轻易引起读者的共识。
“客散”两句似乎已经括尽古今了,但意犹未尽,接着两句“池花春映日,窗竹夜鸣秋”,不再用孤月、空山之类的景物来写“生愁”,而是描写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夜的景物。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段。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,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,景物虽美,却没有亲信为伴观赏,越见寂寞孤单。这两句看上去似乎只是描述诗人面前的风光,而因为上联已经交卸了“客散”“山空”,是以,这种秀丽的风景,也表示了诗人言外的寂寞,以及他面临谢公亭风光追思联想,欲与前人神游的情态。
“今古一相接,长歌怀旧游。”诗人在怀念联想中,似乎依稀看到了前人的风貌,沟通了古今的界线,甚至在精力上发生了共识。这里所谓“一相接”,是因为心往神驰而与前人在精力上的契合,是写在精力上对于谢公旧游的追踪。这是一首怀念谢朓的诗,但个中却表示了李白的精力性情。他的思念,表示了他美妙的精力寻求,高明的志趣情怀。